信息阅读

铸魂师声(四)——以真心融理论温度 用笃行筑育人根基

时间:2025-10-30 阅读量:127次

证件照.jpg

三载思政路 初心铸魂行

杜文慧,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党的建设专业,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入职三年,从初登讲台时的忐忑,到如今站在三尺讲台的笃定,我对思政课的理解,在教与学的碰撞中不断深化。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知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阵地,更是铸魂育人的战场,肩负着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三观、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关注现实,却也容易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感到迷茫。这要求我必须跳出“照本宣科”的模式,让思政课接上“地气”、充满“人气”。我始终在探索,如何将宏大的理论融入鲜活的时代叙事,将价值观引导蕴含在对专业前景、职业规划、社会热点的探讨中。当学生能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网络信息,能将“国之大者”与个人理想相联系,我看到了理论内化于心的光芒。这让我坚信,思政课的真正价值,在于赋予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思想罗盘”。

这三年,亦是我自我提升的三年。作为思政课教师,唯有自身信念坚定、理论扎实,才能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前路漫漫,我愿继续做一名静心的播种者与温暖的点灯人,在润心铸魂的道路上,与学生相伴同行,共同成长

照片.jpg

用真心的付出让思政课自带温度

田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硕士,任职2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如何让它不再是学生眼中“枯燥说教”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有温度、有力量的成长指南?我的体会是:唯有真心的付出,才能让思政课自带温度。

温度始于平等的对话姿态。我始终记得第一次课上,当我放下讲义走到学生中间,询问他们“刚刚步入大学的你们会不会感到迷茫”时,教室氛围的微妙变化。当学生发现老师不是来灌输真理,而是来共同探寻答案时,眼神中的戒备消散了,代之以思考的光芒。这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让理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产生了连接。

温度融于内容的现实关照。我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与学生的专业前景相联系;将“共同富裕”与他们的职业规划相融合。当学生意识到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时,理论便了起来。

温度见于评价的多元包容。我改变了单一试卷定成绩的方式,引入了调研报告、微视频、课堂辩论等多元评价。一位曾因高中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的学生,在课上主动要求担任班干部,真挚诚恳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看见每个人的闪光点,思政课便成了学生展现多元智慧的舞台。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当教师愿意以真心相待,将理论的严谨与情感的温暖相结合,思政课便自然拥有直抵人心的温度,这种温度将在学生成长的岁月中持续散发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