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阅读
时间:2025-10-22 阅读量:138次

讲透 讲好 讲深
刘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从事熟悉又陌生的思政课教学算起来,已经两年了。我的硕士专业是西方经济学,这个背景,现在回想起来,像是命运给我的一份独特礼物,让我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时,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我常常想,思政课的根本是什么?答案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 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把中国共产党的道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讲透、讲好、讲深,让学生们真懂、真信、真用,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刚接触思政教学时,我确实有过一丝忐忑。经济学思维讲究模型、数据、效率,而思政课承载的是信仰、价值和历史使命。但很快我发现,经济学那套分析工具,并非隔阂,反而成了一道桥梁。比如讲“发展”,经济学里讲资源配置、讲市场机制,思政课里讲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共同富裕。我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用经济学的逻辑去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政策这样制定,用数据和案例去展示发展成果如何惠及人民。学生们听了,眼神不再是单纯的迷茫,而是开始思考背后的逻辑链条,明白了“为什么”和“怎么做”。这就是我理解的“讲透”——不是堆砌术语,而是把理论背后的现实根基、逻辑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当然,光讲透还不够,还要“讲好”。道理再深刻,如果学生们听不进去、没兴趣,也是白搭。我总在想,怎么能让这些厚重的理论“活”起来?怎么能让课堂不再是单向灌输?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课堂讨论不再是走过场,我会抛出一些有争议的现实问题,鼓励大家结合所学,大胆发言,甚至辩论。我不怕观点碰撞,真理越辩越明嘛。更重要的是,我特别看重实践课。光在教室里讲“实践出真知”可不行,得让学生走出去,去感受、去体验。我带着他们去周边的乡村,看看脱贫攻坚后的真实变化,走访小微企业主,听听他们对营商环境的看法;组织他们参与社区服务,体会基层治理的复杂与温度。当学生们站在田间地头,亲眼看到政策如何落地生根;当他们和小老板聊天,真切感受到国家减税降费带来的活力;当他们为社区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时,那份成就感和对理论的认同,是课堂里讲一百遍也达不到的。实践,让书本上的文字有了温度,让道理变得可触摸、可感受,这就是“讲好”的魅力。
但思政课的目标,最终是要“讲深”。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深度的思考能力。我始终记得,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需要对国家、对民族、对我们走的道路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这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思维能力的锤炼。在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辩证思维。比如讨论“共同富裕”,既要讲清楚其必然性和伟大意义,也要直面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我会鼓励他们批判性地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学会辨别真伪,在比较中坚定“四个自信”。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懵懂,到开始主动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分析新闻、思考社会现象,甚至对一些复杂问题提出自己的、有深度的见解时,我知道,那思想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扎根、生长。这种成长的痕迹,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两年的讲台时光,不长也不短。踏进教室,自觉重担在肩;抬眼望去,路还长,我会继续讲下去,用心讲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个道理。
以匠心育英才 用真情暖学子
——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与坚守
张梦瑶,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主讲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筑梦之路——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讲台上,总能看到我神采奕奕的身影。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我看来,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领和心灵的滋养。我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课上是传道授业的严师,课下是倾听心声的益友。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向学生敞开,无论是学业的困惑还是成长的烦恼,学生们总愿意与我分享,寻求指引。
我是课堂创新的“探索者”。为了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我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我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堂辩论、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将深厚的专业知识融入鲜活的社会现实,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思政课成为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我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我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我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从红色基地的参观访学到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我引导学生在广阔天地中读懂中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我是科研反哺教学的“深耕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我在科研领域同样成就突出,我在核心期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但我从未将科研与教学割裂,而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用学术魅力增强理论说服力,为学生带来前沿、深邃的思想启迪。
用心、用情、用功是我的责任,同样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我愿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温暖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