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铸魂师声(二)——严于律己守初心 思政育人传薪火

时间:2025-10-14 阅读量:67次

张晓峰.jpg


以马理之灯 照思政之路 守育人初心

张晓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将雅斯贝尔斯的这句名言视作职业信条。法学博士的学术底色让我深知,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课堂,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不仅需要严谨的理论支撑,更需要用爱与耐心搭建起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从事思政教育工作以来,“把理论讲活、把思想讲透、把信仰讲实”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似抽象,但其内核与青年学生的成长困惑、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教学中,我始终坚信,思政教育的耐心,不是简单的“等待”,而是用学术的深度、实践的温度,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过程。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严于律己”不仅是职业操守的要求,更是信仰践行的底色。在课堂上,我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知识点,从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观点,从不回避理论与现实中的难点问题;在课后,我主动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微信、座谈会等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解答学业困惑、职业规划难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思政教师的“严于律己”,本质上是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含义。教育之路漫漫,育人初心灼灼。

未来,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用爱与智慧浇灌每一颗青年心灵,让他们在追求真理、践行信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薄晓凌.jpg


用真心润思政沃土 以匠心育时代新人

薄晓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从事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已有三年,我逐渐摸索出一套适配学生认知规律、贴合课程特质的教学经验,核心在于让理论“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核心原则,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除了教材之外,我会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与时代热点,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梳理热点背后的理论逻辑,引导学生用思政视角分析现实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课堂陷入单纯的概念讲解。

注重课堂互动的设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我会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提问、讨论、观点辨析等环节,为学生创造表达思考的空间。在互动过程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认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非被动接受结论。

持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是做好思政教学的基础。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理论知识、政策导向会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我坚持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政策文件,关注思政教学领域的新方法、新趋势,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中。同时,我也会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认知习惯,调整教学语言与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既能保持理论深度,又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如今,我依然在教学路上不断探索,或许会遇到新的挑战,但每当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听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我就知道,这份工作充满了意义。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不断钻研,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