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时间:2025-09-24 阅读量:62次
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浪潮中,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处于向职业院校转型的关键阶段,而外语系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以“聚焦文旅融合趋势、培育复合型研学人才”为核心发展方向,成为推动学校转型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一重要发展机遇,该校外语系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师王静主动求变,以企业实践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教师转型发展新路径。学校通过深度对接天下大同(大同市)研学旅游公司等企业资源,让教师在真实项目开发、课程设计与落地实施中积累行业经验、锤炼专业技能,既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注入“实战动能”,为专业建设注入鲜活动力,也为学校职教转型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硕果
自2025年3月起,外语系教师王静便投身于天下大同(大同市)研学旅游公司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全面负责一系列研学项目的开发与课程设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她始终秉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与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紧密结合。为了打造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研学课程,她多次深入大同本地历史文化景区、非遗传承基地等研学资源点开展调研,详细了解大同地域文化特色与研学市场需求,先后主导开发了“五朝风华·天下大同”五天四夜独立研学营、“重走梁林路·千年传匠心”三天两晚亲子研学营、“美术·琉璃彩塑日”一日课本营等多个主题研学项目以及《北魏佛影》、《魏碑拓印》等研学课程。在课程设计环节,她充分发挥外语系专业优势,创新性地融入双语讲解、跨文化交流等元素,让研学课程既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又契合新时代研学旅行对国际化视野培养的需求,得到了企业与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天下大同研学旅游公司总经理段亚萍表示:“高校教师的参与为我们的项目带来了专业性和教育深度,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瞄准市场缺口,教师转型新突破
2025年8月,该教师进一步下沉企业实践,以研学导师的身份亲身参与天下大同研学旅游公司研学项目的落地实施工作。从研学团队的接待引导、课程内容的现场讲解,到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她全程参与、亲力亲为。此次研学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检验了前期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为后续专业教学与课程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过去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专业负责人杜芳表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才能培养出受行业欢迎的专业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培育既懂教育又懂运营,既能设计课程又能带队实践的复合型研学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融入企业真实案例和实践项目,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校企合作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迎合市场,培育市场需要的人才,”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与企业共同构建‘市场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产学研一体,助推学校转型发展
此次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进职教转型、深化产学研合作的生动实践。这次合作不仅是个人的实践探索,更是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开发项目、共建实践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学服务品质,也为学校专业发展拓展了空间。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学校正在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校向职业院校转型积累经验。外语系主任周敏表示:“我们鼓励更多教师走出校园,参与行业实践,将最新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带回课堂,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从教师下沉企业主导研学项目,到双师型能力反哺课堂教学;从校企协同搭建实践平台,到毕业生精准对接地方文旅岗位——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在以“教师下企业实践”为纽带,不仅完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战化”培育,更构建起“师资建设 - 专业升级 - 人才培养 - 地方服务”的良性循环。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实践模式,推动教师下企业常态化、制度化,以更优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支撑职教转型,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