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时间:2025-07-29 阅读量:100次
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养,7月14日至18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14名思政课教师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暑期研修活动,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研学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蓄能。
本次研修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优质教育资源,紧扣“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核心主题,构建“专家授课+现场教学”多维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环节,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带来多场思想盛宴:李清泉教授以《传统文化与师德师风》开篇,从传统文化内核切入,剖析师德师风的时代内涵,为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锚定精神坐标;谢玉进老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的适应与引领》,结合前沿趋势与教学实际,为AI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何虎生、王传利教授分别从“党史融入日常教学”“大历史观视域下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等角度授课,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纵深感;冯秀军、熊晓琳教授围绕新思想融入教学、思政课改革展开授课,系统阐释如何将新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教学话语,锚定课程创新方向;陶文昭教授的《科研论文写作与项目申报》直击教师科研痛点,从选题、论证到申报技巧全流程讲解,助力教师突破科研瓶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们先后走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触摸思政课改革”“传承红色基因”“回望百年史诗”的沉浸式研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珍贵文物、翔实史料与场景还原,直观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为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进一步深化了对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的实践认知。
参与研修的教师纷纷表示,专家授课既解“思想之惑”,又授“教学之渔”。理论课程中,党史融入教学的案例建设、大历史观的课堂叙事技巧等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实操性;科研论文写作课程则帮助大家系统掌握了课题申报与论文撰写的实用技巧,切实打通了科研工作中的堵点难点;而现场教学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现场感”对提升思政课感染力的关键作用,为创新教学形式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研修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与国内顶尖高校的学术对话、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联结,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了教学科研的实用方法,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素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扎实推动研修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效能,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展示、经验分享等形式辐射全体教师,持续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学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