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深耕·融通·焕新:外语系《英语阅读》课程改革的三维实践路径

时间:2025-03-07 阅读量:50次

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变革中,外语系的教学改革也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其中,英语阅读这门专业基础课打破“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化模式,以“思维重构+文化觉醒+数字赋能”的三维改革路径,探索出一条高职英语课程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希腊神话中混沌之神卡俄斯与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呈现了怎样不同的宇宙观?”在本学期希腊神话单元教学中,教师杜芳抛出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积极思考。这正是该课程实施“双轨思维训练法”的典型场景——通过中西方经典文本的对比阅读,构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框架。

改革后的课堂,每篇课文都配备“思维成长档案”:课前预习需完成概念导图,课中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层层推进,课后则通过故事板报进行观点可视化呈现。任课教师开发的"四维评价体系"(逻辑性、创新性、文化敏感度、数字技术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英语阅读课的考核方式。

4.jpg

5.jpg

6.jpg

改革后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师独白”已变为“思维交响”。在希腊神话单元教学中,教师摒弃逐句翻译的传统模式,设计“神话解构四步法”:通过“文本细读——母题提炼——跨文化对比——现实映射”的阶梯式训练,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2.png

“用英语解析希腊创世神话后,请用数字海报阐释中国神话的当代价值。”这项特色作业折射出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在“嫦娥奔月”主题创作中,学生将上古神话与“探月工程”并置,用数字化技术呈现中华民族对“探月”梦想的千年追寻。

由师生共建的数字化资源,不仅包含文本解析,还积累了一百余份学生创作的文化对比案例。这份数字端的‘神话基因库’,收录30组中西经典神话文本。在“盘古开天VS卡俄斯混沌”的专题研讨中,学生们通过思维导图具象化不同文明对宇宙起源的想象,又在海报设计中赋予传统神话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时代注脚。

改革中的课堂处处可见"轻量化"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教师将"创客贴""Canva"等设计工具引入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后,用数字海报完成文化转译。

1.png

3.png

这些沉淀于日常教学的创新实践,正在催生可见的改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跨文化对比分析作业优良率均大幅提升。“以前觉得英语阅读就是翻译文章,现在学会了用多元视角理解文化。"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反馈道。这种转变恰恰印证了改革的设计逻辑——让语言学习成为培养文化解码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复合载体。

在未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以三维培养模式架构课程体系:第一维度立足思维训练,通过批判性阅读与学术写作筑牢语言能力根基;第二维度构建文化双镜,借英语解构世界文明脉络,用数字技术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在文明对话中培育跨文化沟通胜任力;第三维度搭建技术脚手架,通过轻量化智能工具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视化转化。最终形成以扎实根基培育人文底蕴、以融通视野锻造实践智慧、以创新思维驱动价值创造的育人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