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阅读
时间:2025-09-26 阅读量:451次
在我校党委启动的“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引领下,学前教育系青年教师积极响应,深入贯彻教育家精神,从内容创新、方法优化、实践融合等维度出发,积极探索兼具思想深度与青年活力的课程思政新路径,让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
从润物无声课程思政 看青年教师育人之策

教师
韩丽瑶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肩负培育未来幼师专业能力的重任。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学,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二者融合既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也为其践行师德、启蒙幼儿价值观筑牢根基。
明确价值引领是思政融入的首要前提。幼儿园阶段是幼儿价值观萌芽期,幼师的价值取向与师德修养影响幼儿成长。教学中,韩丽瑶老师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培养贯穿课程,如指导学生设计国庆节活动时,融入制国旗、讲革命故事等内容,让学生明晰育人使命,坚定践行师德的初心。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融合的核心路径。课程涵盖五大领域,富含育人资源。以健康领域为例,韩丽瑶老师引导学生从体育游戏设计中挖掘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元素,让学生明白幼师需先具备这些品质,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体现师德在专业能力中的作用。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效果的关键。韩丽瑶老师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如让学生扮演幼师、幼儿开展模拟教学,使其真切感受思政融入与师德践行的细节。同时,通过实践反思优化推动思政持续发展,针对学生设计节日活动时机械灌输知识的问题,组织研讨、播放优秀案例,助学生深化师德理解,提升育人能力。
二者融合是“润物细无声”的师德培育实践。未来韩丽瑶老师会继续探索新路径,以优质教学帮学生锤炼师德,为幼儿健康成长护航。
深耕学前教育一线 用初心点亮育人路

教师
闫健敏
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闫健敏老师深知自己不仅要培养掌握弹琴、绘画、保教技能的准幼师,更是培养肩负启蒙人生重任的幼儿成长引路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闫健敏老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既是契合育人为本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重技能、轻素养”难题的关键路径。
课程思政需立足专业性与师范性,在知识技能传授中埋下思想种子。如讲授《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时,闫健敏老师梳理历史脉络之余,更加聚焦我国教育家探索: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育人目标,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教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民族复兴、民生改善紧密相连,激发其爱国情怀与责任感,明白教育实践是用科学理念守护幼儿天性、塑造健全人格。
课程思政落地更需依托实践,幼儿园见习、实习是思政育人的活课堂。闫健敏老师培养学生在组织游戏及与家长沟通中,亲身感受爱心、耐心与责任心;通过观察优秀幼师言行,让职业素养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价值观影响幼儿成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虽无固定模板,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明确。闫健敏老师希望学生上岗后,能在保教中传递爱国情感、融入诚信友善道理、培养幼儿合作精神,便是课程思政的最佳成效。
未来,闫健敏老师将更加积极进取,为学生成长筑牢思想根基,为国家教育事业输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情怀的新生力量。
思政融于课 师者育于心

教师
曹娜
作为一名教育学教师,曹娜老师始终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亮学生“身-心-灵”成长的灯。在《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曹娜老师注重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内容,引导学生从教育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
曹娜老师以孔子“学—思—行”模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将信念转化为行动。在“学”的层面,鼓励研读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在“思”的层面,探讨教育伦理与社会责任;在“行”的层面,通过教育见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教育真谛。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到陈鹤琴的“活教育”,教育学史中的思想精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与职业认同。学生逐渐意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价值的引导者。课程思政应如盐化水,润物无声。曹娜老师坚持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树立教育理想,明确时代使命。
教育是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曹娜老师希望通过课程,让每一位未来教师不仅在理论上理解教育,更在情感上认同教师职业的价值,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点亮学生心灯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