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11.05 / 2024
为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0月21日,党委副书记许晓婧带领思政部教师及部分学生走进云冈石窟,开展以“传承守护千年瑰宝,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了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伟,东西绵延约1公里,是公元5世纪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云冈研究院赵昆雨研究员以“图之万形——云冈石窟雕刻艺术”为题,从云冈石窟雕凿原因、地点、人物、时间、方法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讲解。云冈石窟包括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两大艺术体系。云冈石窟的营建过程,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在吸收世界艺术流派精华的基础上,融合、创造出新的造像模式并产生了长足深远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彰显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赵昆雨精彩的讲解,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雕刻艺术的精巧与中华文化的深邃。
“历经千年岁月,风华绝伦依然。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探寻这座千年瑰宝......”。随着王恒研究员与朱孟麟导游员的娓娓道来,以“沿着总书记足迹,汲取文化自信力量”为主题的现场教学由此展开。通过聆听讲解,大家亲身感受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深刻感悟到云冈石窟不仅是珍藏文明、传承文化的殿堂,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融的见证。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行走的思政课”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实践。此次走进云冈实践教学活动为同学们打造了一堂有“知”有“味”的思政课,一路行,一路学,一路思,同学们在不一样的思政课堂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思政课魅力,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也更加坚定了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