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时间:2023-04-26 阅读量:39次
一、《围城》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副博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开始写作《管锥编》。1976年,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钱钟书对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并取得显著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内容简介: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老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围城》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
《围城》是一部“现代智者小说”,它蕴含了钱钟书理性思悟,既包含现实,又超越现实进行哲思。《围城》是在抗战背景下展开的全景式描写,着力塑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百相。这些知识分子他们有买假文凭回国陷入彷徨失落的方鸿渐;有外表小鸟依人,内里功于心计的女助教孙柔嘉;也有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假洋博士韩学愈。他们生活华洋交杂的文化背景中,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成为西化了的中式读书人,他们的内心茫然无着,却又不得不跟随着时代而前进,让人不禁深思这个时代的人群所遇到的困境。钱钟书对那个时代文化危机的反思也由此体现,这些西化了的中式读书人和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样本,它们斑驳灿烂成一幅幅文化历史的社会图景,在这样背景下的中国又该如何前进呢?“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被围困的城堡该如何才能得到解救呢?
二、《追风筝的人》
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医生,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第一部小说就是《追风筝的人》。他的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1965年,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喀布尔女子学校的教师。1970年,全家随父亲外派到伊朗的德黑兰,并于1973年举家搬回喀布尔。同年,他母亲生下了最小的弟弟。这一年是阿富汗政权维持稳定的最后一年。之后政变与外侵不断,也结束了胡赛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1976年,胡赛尼的父亲在法国巴黎找到了工作,于是全家搬迁到巴黎,由于阿富汗政权极不稳定,全家就再也没有回国。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他父亲决定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之后就举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初到美国的胡赛尼一家曾经经历过一段贫困岁月。1984年,胡赛尼高中毕业,申请到圣塔克拉拉大学念生物,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医学系就读。1993年,胡赛尼取得了MD(行医执照)后,成为一位内科医生。1999年,胡赛尼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塔利班禁止市民放风筝的报道,而放风筝是胡赛尼小时候在喀布尔最喜欢的活动。他一时兴起,写了一个小故事,并在2001年将它最终扩展成为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2003年,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问世后获得成功,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2006年,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2007年,胡赛尼出版第二本小说《灿烂千阳》,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2009年11月,胡赛尼开始写作《群山的回唱》,直到2012年10月才完成初稿,写作历时三年。2013年该书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它让我们了解了阿富汗发生战争的那段残酷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那里的观念,那里的习惯传统,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矛盾,人性的复杂,让我们深刻地体会自我救赎的必需。
风筝的线是那么脆弱,断线不过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如凡夫俗子的我们不能保证它不会断,毕竟几百个风筝选手中,只有一个是胜利者。我们最有机会可以做的,是以正确的眼光,坚定的信心,追到它。不要总以活得容易为借口,去懦弱、去谎言、去夺取。正如哈桑,神一般的人物,一辈子也未曾犯错,为什么他如此完美,正因为他不去逃避,无论是试探、侮辱、还是死亡,他撵开巨石、搏击猛虎,不会选择以最容易的方式去活,活得坚定和勇敢,于是活得更值得敬佩。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三、《活着》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
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的创作初衷“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西雅图时报》曾这样评价余华的《活着》,他说: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绕不过的一个名字。品读他的小说,在今天仍有非凡的意义。《活着》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当经历了至亲至爱的人一一散场离去,生命便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了,即便生不如死,也要苟延残喘地活下去。透过《活着》,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透过福贵,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我们的生活,应当比福贵要美好,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与其大之不同,拥有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更有不一样的命运在等待我们,因此我们尽管生活在物质条件富足的新时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书中那种“活着”的精神不能丢,面对困难挫折、人生低谷,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四、《小王子》
作者简介: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法语: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年6月29日-1944年7月31日),也译作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传奇飞行员和作家。为了纪念他,法国人民将他与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作家雨果,共同放入法国先贤祠,把他的头像印刻在五十元法郎上,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出生在法国里昂。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1944年他在执行第八次飞行侦察任务时在地中海上空失踪。其作品主要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小说《夜航》,散文集《人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童话《小王子》等。2022年6月,圣-埃克苏佩里与妻子康苏爱萝的情书通信以《小王子的情书集》为名结集出版。在圣·埃克苏佩里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他的肖像被印在了五十法郎的票面上。对全世界的大小读者来说,他的盛名来自《小王子》——这篇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从一九四三年发表以来,已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销售量高达三千余万册,还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灌成唱片,做成CD盘。
内容简介: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遥远星球上的小王子,与美丽而骄傲的玫瑰吵架负气出走,在各星球漫游中,小王子遇到了傲慢的国王、酒鬼、惟利是图的商人、死守教条的地理学家等等,最后来到地球上,试图找到治愈孤独和痛苦的良方。作者以小王子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不仅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童话,更是哲理与思考的“结晶”,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
五、《爱弥儿》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但书却读了很多。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等。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2年参加《百科全书》的撰稿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0年重返法国,撰写自传体著作《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在巴黎逝世。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
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内容简介:
《爱弥儿》最初是卢梭应德舍农索夫人之请而写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感官、智育、德育、爱情。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
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
第五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也进行了论述。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爱弥儿》问世以后,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许多教育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巴西多、康德、裴斯泰洛齐和杜威都从不同方面受到卢梭思想的启发。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该书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从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从《爱弥儿》中,可以看出,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即他所谓的“依照自然的顺序”“信任自然”“以自然为唯一的圣经”“遵从良心者即是遵从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绝对自由、平等而善良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人的生命才能提升到最高境界。
卢梭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能力及器官的内部发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头脑不停地活动,使他们的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这种强调人类内在本性发展,并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点,是卢梭教育学说的重点。卢梭的自然主义以儿童为出发点,旨在培养儿童的身心及本性,即让儿童过着儿童应有的生活。他认为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不能用各种枷锁束缚儿童,阻碍他们自然本性的发展。这是卢梭的根本立场,也是他独具思想的教育学说的重要原则。
基于此,卢梭提出了“直观教育”。“直观教育”,即直接教育,使儿童们接触到的直观事物与他们应该学习到的观念保持一致。卢梭认为12岁以前儿童的知识只限于感觉范围,还没有悟性;12岁以后才有理性的发挥。卢梭强调要儿童从客观的事物中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直观教育”目的就是依据具体事实教导儿童,使外部的知识和儿童内在的认识能力完全一致。卢梭认为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予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免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他指出《鲁滨孙漂流记》是实施儿童教育最理想的教材。他说:“教育儿童并不是要读文学名著,而是要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即通过阅读自然书籍了解外界知识,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语言去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