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科技赋能课堂,人文点亮智慧教育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AI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大赛圆满落幕

时间:2025-03-27 阅读量:53次

3月10日至3月18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成功举办“AI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比赛初赛与复赛。本次比赛以“推动AI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培育智慧型教师”为目标,吸引了全系青年教师全员参与通过教研组初评、系部复选两轮角逐,最终选拔出4名优秀教师代表参加校级决赛,展现中文系在智慧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

初赛:教研组内竞风采,AI教学显匠心

初赛阶段(3月10日-15日)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文学组、语言组、综合实践组分别组织评审。参赛教师围绕“AI赋能教学”主题,提交教学设计、课堂视频等材料,涵盖诗歌朗诵智能评分、汉字笔顺AI矫正、文言文社会分析等多元场景。各教研组通过严格评审,选拔出兼具技术应用与教学实效的优秀案例进入复赛。

复赛:现场展示亮绝活,技术人文两相融

3月18日,系部复赛在5号楼教室火热开赛。六位晋级教师聚焦人工智能与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20分钟现场教学展示,呈现AI技术与中文课堂的深度碰撞中文系负责人郭亚坤教师万佳、张晓茹、张毅王晓侠、薛欢组成评委团,共同见证技术与人文交织的精彩实践。

(一)AI+教育: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创的多元探索

本次复赛作品覆盖诗歌教学、汉字文化、古典文学分析等场景,展现AI技术在教育中的多样化应用:

张杰老师通过AI语音情感识别与动态评分系统,实时分析幼儿朗诵的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生成个性化训练建议,让诗歌启蒙更生动。

肖虹老师结合AI声学模型与实时反馈功能,精准定位学生声母发音问题,提供针对性矫正方案,打造“一对一”智能语音课堂。

张艳老师依托数据模型图像识别技术实时捕捉笔顺错误并生成动态修正演示,强化书写规范性。

李志宇《文字形象》

WPS图片11.jpg

李志宇老师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将汉字结构与文化意象转化为动态视觉符号,以“字画结合”形式解析汉字演变与美学内涵。

郭艳荣《古典与现实的对话-《郑风·将仲子》中的爱情困境与社会枷锁》

WPS图片22.jpg

郭艳荣老师运用AI助手解析《郑风·将仲子》,一键生成“古代爱情VS现代婚恋”对比报告,文言文秒变“社会学教材”!

王艺璇《跨界创意与文创产业》

WPS图片33.jpg

王艺璇老师整合AI设计算法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汉字主题智能文创生成平台,探索传统文化IP的数字化创新路径。

(二)技术赋能教育,人文指引方向

本次大赛中,评委团从技术落地性、教学实用性和人文价值等维度对选手项目进行全方位点评,评委团高度肯定教师们的创新实践,同时强调“AI是工具,育人是核心”。未来期待看到更多‘有温度的技术’与‘有深度的课堂’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以文化人。

最终,李志宇、张艳、王艺璇、张杰位列前四,成功晋级校级决赛。

三、以赛促新,共绘教育未来图景

本次比赛不仅是教学创新的练兵场,更为AI时代教育转型提供实践样本。中文系将以晋级教师为标杆,持续推动“技术+人文”双轨并进,培育兼具情怀与智慧的教师队伍。3月29日,四名教师将代表中文系征战校级决赛,期待他们再创佳绩,为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供稿人: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