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

传承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学前教育系开展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4-09-07 阅读量:48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瑰宝。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7月6日,学前教育系开展“传承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同市广灵县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

广染色剪纸,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部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那时,广的剪纸艺人们就开始尝试在剪纸上染色,希望让作品更加生动和丰富。他们不断摸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染色技艺。这种技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广染色剪纸。





图片1.png

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该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是全国建设较早、规模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博物馆属于民办博物馆,面积为3600㎡,高三层,是一座青灰色秦砖汉瓦式仿古建筑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通过对广灵剪纸历史、剪纸技术、剪纸内容的展陈,不仅有效传承保护了广灵剪纸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片2.png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馆内的7个展厅,不同的展厅收藏了不同的剪纸艺术作品,大的可以铺满一面墙壁,小的可以拿在手中细细观赏。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介绍了展示作品的种类及所运用到的技术,包括单层剪纸、多层剪纸等,运用到了折叠、刺孔、刻制、晕染等方法。一幅幅剪纸作品从远处看去仿若相片一般栩栩如生,不见丝毫厚重之感,细细观察,却能看见一道道剪纸的痕迹,让人不禁感叹于制作者的精雕细琢。



图片3.png


为帮助实践团成员们更切身感受剪纸的魅力,讲解员还详细介绍了剪纸流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在设计、制样、刻制、点染、装裱的剪纸流程中,每位剪纸制作者都必须要准备25把大小不一的刻刀用以刻制样式,还要用比例严苛的酒精和颜料调制出剪纸晕染所需要的颜料,这些都是剪纸过程中最基本最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却都是制作者的心血和精力。


图片4.png


剪纸不仅仅是单纯的用剪刀剪出好看的花样,它蕴含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走进中国剪纸文化,就是对民间社会的一次遨游与体验。听着讲解员对剪纸历史的阐述,团队成员们仿佛也随之回到了相应的历史时期,看到民间群众在烛光旁,在黄灯下,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剪纸,用自己的情感来雕刻生活。


图片6.png


最后,实践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剪纸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详细的介绍了剪纸作品的装裱环节。不同的剪纸作品采用的装裱方式不同,并向大家展示所用到的具体材料。


图片8.png


在实践中的学习是最为深刻的,在文化中的体会是最有力量的。学前教育系传承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中华文化传承团的成员们,在此次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中,以眼观非遗,以心悟匠心,深入探索广灵剪纸的历史底蕴、制作工艺和创新发展,深刻体会了传统技艺背后的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去实践中探索,努力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让非遗“活”起来,让传统技艺“兴”起来。


图片9.png